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0-12-13 点击数:42
1、配合学院“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做好图书馆新馆(淮海路1111号)建设规划准备工作。包括新馆功能定位、区域划分、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本学期内准备在上海(如复旦、交大)及国内相关省市图书馆以及欧美等大学图书馆展开调研,形成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和建议。在新馆建设的规划中,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及时沟通,特别注重原有资源的整合、传统与现实的结合、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与为全社会服务等关系。图书馆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到新馆建设项目的来之不易与重大意义,抓住机遇,奋发奉献,为建设一流的音乐专业图书馆而努力工作。
2、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手段。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员员工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到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做实、做细、做好日常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图书馆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在采编、流通、特藏等业务部门开展相应的业务培训工作,重点放在集成系统管理、编目管理、电子流通和特藏管理等方面,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开展学习。并在以上几方面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拒借率、差错率,提高读者满意度。加强参考咨询服务、电子检索辅导等,通过网站、电邮、博客等方式与读者互动沟通,拓展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手段。在文献检索辅导方面,将继续推出持续3个系列的讲座安排,在全国音乐院校图书馆中形成特色和品牌。
3、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根据院统一部署,责成校史馆负责学院知名教授的肖像照片制作、简历撰写、选址与悬挂工作。积极参与新生入学教育、中国近代音乐史教学等工作。日常开放制度化、规范化。并认真规划校园内部有关院史文化知识宣教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4、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校史馆、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三位一体工作布局,切实推进手稿典藏与《中国新音乐年鉴》编撰工作。在特藏资料室恒温恒湿 改造工程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完成对特藏室全面清理与编目工作,并为下一步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夯实基础。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一方面继续在海内外范围内征集手稿,另一方面要落实好《中国新音乐年鉴》的组稿、编辑与出版工作,并于年内举行编委会暨音乐创作研讨会并正式出版2009卷。
5、完成管弦乐分谱特色馆藏建设,建立长效管理规章制度,适时开放资源服务社会。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馆得到了专项经费支撑进行分谱特色馆藏建设,在各方努力下,截至今年3月已累计有2300余套乐队分谱,涵盖古典浪漫时期大量重要曲目。今年除继续做好第三年度(最后一个专款年度)采购计划外,将制订相应规章制度,使乐队分谱资源既能够典藏完整又能物尽其用,为本院乃至国内一些专业教学与演出服务。
6、音频修复实验室做好产学研转化,争取校内外专项资金与项目自尽支持。音频修复实验室工作本学期将从科研转向产业化操作,将率先将一批建国后创作作品音频文献进行模数转换、修复降噪等工作,为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服务。同时争取国家财政、市科委、市经信委的大项目支持,力争建成一个在全国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音频修复实验、产业化、宣教博览基地。
7、整合各类数据库资源,使数字化工作上新台阶。在已有的清华同方、超星数字图书馆、国际音乐期刊索引数据库(IIMP)、博硕论文摘要库(PQDTA)的基础上,增加库克音乐库,同时整合网络免费乐谱资源。开展检索辅导,并争取经费支持开展数据库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同时继续开展已持续两年的数字乐谱工程,将现代音乐作品乐谱列入数字化工作的重点。
8、队伍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上学期末,在经过认真调研基础上制订了《图书馆人员梯队建设五年规划》,本学期将与院职能部门合作,将规划付诸实现,力争在本学期内启动队伍建设工作,为图书馆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9、整合院内资源,积极筹划讲座中心。目前,各系、专业、公共基础部等单位都有各类讲座活动,这些学术类或普及类讲座内容丰富,但讲座过后却没能留下档案文献,非常可惜,且政出多门,不利管理统筹。图书馆应当肩负起其宣教功能,积极筹划组建讲座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录制工作、提供文献保障,打造“上音论坛”品牌,为学院学科建设及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尽责尽力。
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2010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