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本馆概况  新闻动态

音乐图书馆:及其博物馆、信息馆、咖啡馆式变奏

发布时间:2010-12-13    点击数:43

钱仁平

点击浏览下一页

  

    这个题目其实有语病,“:”怎能和“及其”连用呢?但在典型意义上的“图书馆”这一称谓彻底取消前——放心,肯定会的,说不定还很快——我们只有这样将就。但风起云涌、无孔不入的数字化、网络化浪潮却等不及。
  所以,我们要开始思考图书馆包括音乐图书馆(特别是音乐图书馆)的未来。
  首先是博物馆式变奏。这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传统馆藏音乐文献的属性定位。纸质书还买不买?当然要买,只要纸质书还没有停止生产,我们就要买。但它们的属性将会或者说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主要作为书供读者借阅,到主要作为“文物”供读者瞻仰。CD亦然。所以,目前我们至少还要买些复本。其二,加强非公开出版的音乐历史文献的收藏与整理。比如,作曲家的作品手稿——注意,复印件我不要哦。有人会说,很多作曲家已经不用手写作品了啊!这很好!这只能加快手稿越来越珍贵的速度。而且,很有可能手稿的价值会超过音乐本身的价值。没有办法,这是个缺少寄托的世纪。其三,也是更重要的:音乐图书馆要成为声音的博物馆。音乐图书馆以后可以少盖些图书仓库,但还原声音的专门场所及相关设备——以前我们称之为视听部——则要尽可能专业、精致。如果一个音乐图书馆的声音播放效果还不如大学生躺在床上打发时光的“随身听”或者MP3、MP4之类的玩意儿,这个音乐图书馆迟早要关门。
  第二是信息馆式变奏。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处理信息。特别是主要服务于大学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的“图书馆”,必须承担起对海量信息的导航、分类的责任,提高文献、情报服务工作的效率。其二,创造信息。这包括对已有的(特别是独家的)固态文献的数字化处理,特别是对信息进行研究并产生新信息,等等。至此,对“图书馆”包括人员结构、硬件设施、日常工作等方面的学术要求空前提高:几乎等同于研究馆。
  第三是咖啡馆式变奏。不一定非要供应咖啡——如果有当然好——主要是“图书馆”一定要有一个怡人的读书、听音乐、作讲座、讨论甚至聊天的环境。最起码,让“图书馆”成为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课余最想去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其实最想表达的意思是:专业音乐图书馆,应该做好大踏步向集博物馆、信息馆、咖啡馆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转型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变奏”。
  至此,我对上海音乐学院正在紧锣密鼓规划中的位于淮海路1111号的上海音乐文献科技中心以及正在启动的上海国际音乐文献检索中心建设项目,分外期待。

(转载自《图书馆报》)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20号图书馆 电话:53307232 邮编:200031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沪音ICP备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