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访美国国会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2-07-06 点击数:129
载《图书馆报》2012年7月6日A24版
钱仁平(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
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计划,酝酿了大半年, 6月10日至15日终于成行,但在美国的实际工作时间只有三个白天。完成访问茱丽亚音乐院与柯蒂斯音乐院图书馆的计划后,在国会图书馆的时间只有一整天。幸亏叶娜博士的周密安排,我们得以顺利访问了音乐部、录音参考中心与美国国家民俗中心三个与音乐艺术文献建设密切关联的核心部门。
与音乐部主任苏珊·维塔( Susan H.Vita)女士短暂交流并互赠音乐文献后,主要就手稿保护与研究展开研讨。国会图书馆资深馆员怀特先生以《科普兰手稿集藏》《格什温手稿集藏》原始手稿为例,从保护技术、收集原则、典藏手段与研究实例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展示。
录音参考中心( Recorded Sound Reference Center)原属音乐部。由于美国国家版权局将呈缴的唱片全部移交国会图书馆,馆藏数量剧增,在上世纪70年代将两个部门分设。中心三位资深馆员分别就唱片典藏与保护、历史音频数字化、数据库建设三个方面向我们进行了介绍和交流。该中心执行的“国家点唱机”( National Jukebox)计划,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目前上线唱片约一万种,世界范围内都可以免费在线使用(网址: http: //www.loc.gov/jukebox/),其内容都属于抢救性质的 1900年~1920年的珍贵唱片。
美国国家民俗中心( American Folklife Center)的前身是美国民俗文化档案馆和美国民间音乐陈列室。该中心在保存美洲原住民歌舞、古代英语民谣、加美兰音乐资料等方面成就斐然,索引制作与口述史文献建设尤负盛名。访问中我们还获悉,国会图书馆还制作保存了包括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青年歌唱家邱曙苇在内的一些中国艺术家的档案。
尽管国会图书馆之行短促,但获益良多。他们的理念和做法,不仅对上音图书馆音像文献馆藏建设,音乐数字图书馆建设,“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研究”项目的深入开展,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承担的中央与上海共建“历史音频修复系统实验室”项目的实施等,具有直接而有效的借鉴意义;而且还意味着“专题特色馆藏建设”“在线免费文献服务”与“网络文献学术导航”,必将成为传统图书馆向当代图书馆功能转变中的三个关键词。
另外,特别重要的是,对历史文献的珍视与尊重,并不是说图书馆只能在故纸堆里寻宝,美国同行对当下的关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国会图书馆每两年都会评选乔治·格什温奖,奖励在流行歌曲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而获奖者除了要捐赠自己的作品之外,还要在科里齐礼堂举行专场音乐会,并接受一次不少于300个问题的口述史访谈,这些,都是在创造新的历史文献。类似思路与做法,也是当代乃至未来图书馆所必须承担的重要功能之一。
夕阳的余晖,照进国会图书馆。就要下班了,我们也得返回。这才发现,我们已经连轴转了近九个小时。在纷繁的人流与幽深的迷宫中,竟然能够邂逅国会图书馆馆长比林顿先生,真让人惊喜,三天来连续劳作之疲惫也一扫而空。
谢谢国会图书馆的同行们。